两个月前,ofo成立了B2B事业部,业务范围涵盖身体广告、应用内广告、企业绿卡,近日,ofoB2B业务负责人邵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,目前ofoB2B业务收入已经过亿元,关于盈利模式的探索,ofo创始人兼CEO戴威阐述ofo整个商业化的战略布局:ofo未来将通过B2B、金融、本地生活等多元化商业布局盈利。
这样赤裸裸的威胁,加上吵吵闹闹的挪用存款和取消信用免押金政策,不免让人怀疑ofo真的没钱了。据了解,ofo目前正在努力加快盈利进程。在缺乏融资的情况下,广告是自行车共享领域最直接的收入方式。目前,大多数自行车共享是基于移动广告;当然,在没钱的情况下,车身广告也不得不做。两个月前,ofo成立了B2B事业部,业务范围涵盖身体广告、应用内广告、企业绿卡。近日,ofoB2B业务负责人邵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,目前ofoB2B业务收入已经过亿元。但据媒体测算,2017年5月份ofo的月成本高达2.5亿元,其中运维成本为1.3亿元。关于盈利模式的探索,ofo创始人兼CEO戴威阐述ofo整个商业化的战略布局:ofo未来将通过B2B、金融、本地生活等多元化商业布局盈利。
黄啸的车之所以失败,是因为没有盈利模式,对后期的养车、养车、用车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规划,所以黄啸的车才投入使用。公司也很乱,根本没人管,外面的小黄车也很乱,到处都是地铁站和小区,导致小黄车因为资金不足无法快速运营。我觉得创业要做一个全面的规划,而且是可行的,不能只靠热情。
3、...好的创业机会吗?2014年底,共享单车开始兴起,以摩拜胡玮炜和OFO...你可能会问,自行车共享是一个好的商机吗?现在市场饱和,不适合创业。表面热闹之下暗藏隐忧,从经济上来说,自行车共享一直找不到好的盈利模式。在单车共享的创始人眼中,单车共享至少有四个盈利渠道,即押金、租金、车身和App广告,以及基于用户出行大数据的增值服务,虽然有大量的采购、运维成本,但利润收入可以轻松覆盖这一点。但理论上的美好在现实中处处碰壁,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傅毅夫总结了四个原因:“一是投资体量的快速扩张让内部企业不堪重负,进而导致运营管理成本激增”;二是自行车损坏率超乎想象,抬高了维护成本;三是各平台展开激烈价格战,大额补贴挤压盈利空间;第四,潜在盈利点的表现,比如广告变现,似乎差强人意。